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政治清明时不改变志向,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强。

至于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凡郁怒最易伤人。

事实如此,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 跟别人大打出手。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而如果这些人都能看破这些人情世故,那么就会如曾国藩所说:“知道世上道路的艰难, 那么内心就会更加抑制畏惧,心气反而会更加平和了。”

满招损,谦受益

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

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军事失败还是达官贵人家的落魄,都是因为骄傲和懒惰其中一点所造成的,所以他认为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胸怀广大,心平气和,从不居功自傲,看上去就像一位老儒。凡是有人向他进言,对的就采纳,不对的他也不予以辩驳。

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

谦逊就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觉,永远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自满自足的人总是只见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别人一无是处,于是自高自大,瞧不起任何人。

谦逊的人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虚心向他人学习,集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逊作为一种美德,既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

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君子稳重而有威严,有坚强的忍耐性格,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畏惧。这样才能够所向无敌。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情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的意志是否坚定。

当苦到极点和难到极点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力气,更不是放弃,而是坚忍和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

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若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人,要始终怀着敬畏的心对待别人,如果能作到不轻易对任何人进行评论,那么就能够使鬼服神钦,见识日进, 正气日刚。否则,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必定有被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所以不可不慎重。

凡是属于敬畏别人而不敢妄加议论别人的人都是谦和恭谨的人。凡是属于喜欢讽刺和批评别人短处的人都是骄傲的人。其意是告诫我们在修身做人上,一定要谨慎行事。

他对同僚也非常友善,主张“说人长每长一分,说人短每短一分”。

曾国藩说,要成为一个不骄傲的人,就要以不轻易议论和讥笑别人为第一要点。这是为官、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也是当领导的处理好同 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准则。譬如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时就应该坦诚相见,加强 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我们一定要谨记曾国藩的告诫,不轻易议论和讥笑别人,让自己凝聚更多的人脉,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人战胜了逆境,那么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

“裕无咎”里的这个“裕”字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暂缓,待时,有退一步之意,就是懂得忍耐;其二,就是宽阔、宽广,即心胸宽广。能以宽 广的胸怀对待晋升中的挫折,所谓大肚能容,能容领导的不信任,能容竞争对手的打击,能容晋升受挫的事实。

大器晚成的人很多。从这些大器晚成的伟大人物的发展历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不断刻苦钻研,朝着自己感兴趣的山峰不断攀登。 不在乎起步迟早,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就有希望成功。

只要将成功寄希望于长期努力上,不急于求成,一旦悟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始终坚持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完美,那 么就会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的成功。

在他看来为国家做事,就该认真不能松懈,一律按规矩办理。 做事尽心尽责,一丝不苟,能够培养人坚毅的品格,它能带领人走向好的方面, 又能鼓励优秀的人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

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其思必明,柔必强”。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毫无缘故地怨天,天一定不会允许;无缘无故地埋怨别人,人也不会服气。天人感应之理,只能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强调了力除牢骚的重要,并且告诫他的四个弟弟不要一味发牢骚,凡要发牢骚的时候,必须躬身自问:有什么事情使你不满足?为何你心中 怀不平之气?积极反省自己的内心,心怀一团和气,养本固元,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接受的。接受后,再想法去改变;能改变的改变 它,不能改变的接受它,没有什么值得埋怨的

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有时会发出感慨,但是,圣人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不会陷入苦恼之中,不会因为大道不能推行于天下而怨天尤人,更不会 牢骚满腹不付诸行动。

人处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会使事情难以成功;如果长期让自己的心情处于这种状态,也会容易生出病来。所以, 息怒、忍耐很重要,只有静心凝神才能万事可达。

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这样便能使身心永远健康。

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 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他总结出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使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 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是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凡事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应该既柔又刚,不可推崇其中一面,否则就会让事情夭折或失去控制。真正的成事之道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转 变,用柔的方法,成刚强之事,才是真谛。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韩非子《说林•下篇》中说: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鼻子给刻 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为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凡事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遭遇失败。

在官场中有一些“规矩”,这些规矩要内心知晓,而背后遵循。这些规矩,一是忌直言说人长短;二是懂得取悦别人,也就是说与人保持和气 最重要;三是小心小人捣乱。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福益外家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致上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心里暗自存一个“悔”字,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挽回的。

为人的气魄应该能立能达,对命运与他人的态度要不怨不尤。这是人处于不同时期对待人生、调整心态的根本大法。

立者,发愤图强,能站得住,不容易倒下。

关于达,是说办事圆融,行得通。办事要想行得通,就该懂规律,懂得怎样做得圆融。

如果说“以能立能达为体”是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以不怨不尤为用”就是对天命和别人的态度。

人生在世,“立”要靠自己,而“达”并非一人就能如愿,这就需要学会变通方可成事。当然,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人们做两面三刀的人,而是要 掌握处事圆通的技巧。这样办事情才能顺利,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你才能在世上立足

一定要能立能达,凡事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内心深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事情的成功。

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

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

“硬”者,对他人态度而言,是指倔犟之气。人立于世,必须有一股“浩气”支撑着,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态度,对自己正确的行为应该 始终坚守,而不能随波逐流。

“悔”字启春生之机,这的确是渡过难关与危难的妙计,其奉行的是阴阳消长,刚柔相推的人生哲学。

“悔”者,是从自身角度来说,即对自己言语和行为的检点和反省。人只有知其短,才能补其过;只有知其陋,才能补其缺。自省是促使自己 继续进步的动力,不断提高聪明层次的“智慧树”。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 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取得了成功。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 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释氏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亦不仅余与弟为然。要在稍稍遏抑,不令过炽。降龙以养水, 伏虎以养火。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儒释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 已。

倔犟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犟二字做出。

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两个弊端,是历来士卿大夫衰败以及官场上导致灾祸的原因,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谈“志”“识”“恒”三者的关系。因为有志向,所以与俗不同;因为有学识,所以眼界应当开阔;因为有恒心,所以才能把事情做成。这三者缺一不可。

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告诫人不能过于自满,不能去妄加评价别人和嘲笑别人,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做到超过孔子这样古人的学问,才能评判是非曲直。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有兴趣,还要有激情,在读的过程中要充满兴趣和激情,但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细读,尽量弄懂其中的含义和道理。

至于读书的方法,唐鉴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读得精,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要专攻一经。一经精通之后,再旁及其他经典。

怕就怕博而不精,知之而不甚懂,似是而非,对知识的概念模糊,缺乏钻研的精神,这对做学问不利,也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时期内,在一个大的环境内,我们只能着重选择很少的事情去做,而且要能不厌其烦地去做,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反之则做不好。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曾国藩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的趣味,其实这也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前两种境界的熏陶,才能有朝一日,达到第三种境界。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春蚕饱食桑叶,才能吐出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如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

熟读成诵是积淀语感的必经之路。

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模仿则不惯用。

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最重要的是看书必须懂得善加选择,这样治学才有专攻,对于学问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领会的观点。

许多家训都提到读书要“由博返约”。这就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些对工作、对事业、对未来有指导和帮助作用的书来读。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人谁不死,只求临终心无愧悔

作诗文是尔之所短,即宜从短处痛下工夫。看书写字尔之所长,即宜拓而充之。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常常记忆否?

人不怕在一方面有短处,就怕不肯在这方面下工夫。所以说,曾国藩劝诫自己的儿子读书要想读好,不应该只看到自己擅长的那方面,更应该从自己的短处方面下工夫,这样将短变为长,与长处一起用功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尽阅历一生,深知深悔之者,

对于读书的具体方法,曾国藩提倡“猛火煮”与“鸡孵卵”相结合。他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孵卵”及“猛火煮”二条。看生书宜求速,即“猛火煮”的意思。他是这么解释的:“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曾国藩主张求学者应该大量阅读,应该高速阅读,在大量和高速阅读中,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这就是所谓的“猛火煮”。但如果长期不求甚解,便不能豁然贯通,甚而导致对知识的滥用、误用。因而,还必须有个对知识消化、融会的过程。“温旧书宜求熟”,正如鸡孵卵,必须慢慢催化,正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读懂书籍,才能举一反三,悟出新的“境界”来,逐渐进入创作的天地,获得真知。

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

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而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

好的文章必须以“雄奇”为主,而雄奇以行气为第一,造句为第二,选字为第三。掌握了这三点,便能让你的文章卓然而立。

处乱世而得宽闲之岁月,千难万难,尔切莫错过此等好光阴也。

为蚕养桑,非为桑也。以桑饭蚕,非为蚕也。逮蚕吐茧而丝成,不特无桑,蚕亦亡矣。取其精,弃其粗;取其神,弃其形。所谓罗万卷于胸中而不留一字者乎。

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看书不一定记得住,也不能一下子看得很多,同样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也很有可能遇到挫折,有时候会进展缓慢,甚至停顿,那么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曾国藩说得好,“每日有常,自有进境”,要认定目标前进,咬紧牙关命令自己不许后退,每日都是这样有恒心地去坚持,自然会有进步,目标也会在一天天的坚持中实现。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大人,恕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

怎样保持家道的兴盛呢?从上述家书中看,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给子孙留下大笔金银遗产。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他将钱财看做是身外之物,如果积攒过多的金钱,那么儿孙就会因此而不再发奋读书,从此会骄傲懒惰起来。所以他力劝儿子要努力读书,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才是最好的治家之法。

与其给子孙留下大笔遗产,不如教子孙走入正道。

子孙拥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能力最重要。他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所以自立。

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