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阅读总结
又是一个月。。。
1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英语:Flowers for Algernon),又译作《献给阿尔吉侬的花》、《献给阿尔杰侬的花》,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的一部科幻小说。故事叙述一名心智障碍者查理在接受脑部手术之后,由智能障碍急遽跃升为无人可及的天才,而后又因手术副作用而衰退变回智能障碍的过程。该书特色是以查理的第一人称观点来叙事,遣词用字、思维方式随着他的心智变迁而有显著的差异。阿尔吉侬是在查理之前接受脑部改造手术实验的一只白老鼠的名字。
发现自己真的写不出来想表达的东西,或者,也可能是自己无才无思,还是直接贴一篇豆瓣上的评论吧,原文为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53833/, 关于理性的寓言:作为俄狄浦斯式英雄的查理高登 :
由 17 篇第一人称写作的“进步报告”组成,《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篇“软科幻”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查理高登从傻子成为天才继而又衰落回傻子过程中丰富的心理状态,这是对这本中篇小说的一句话概括。借助第一人称写作对人物精神及思维的精准刻画,文本呈现出一个极为丰富的四维空间模拟真实的人生,仿佛一个杂多的质料库,任何一种解读形式都能够抵达某个终点,如同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
。。。
《花束》的卷首语引用了《理想国》中洞穴隐喻的片段,终其一生都生活在黑暗洞穴中、只能看见火把之影的人类第一次走出洞穴感受光明,经过短暂的失明他终于见到了太阳,而当他返回洞穴再度跌入黑暗,又是一阵混乱的失明。某种意义上,《花束》是对柏拉图洞穴隐喻世俗化的改写——事实上,柏拉图认为作为走出洞穴看见太阳是从“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攀登的过程,为了得到完满的知识最终必须重返洞穴,结合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从而区分真相与虚影。显然,《花束》无意谈论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哲学王”,或是理念-经验、形式- 质料等关于世界本原的命题——《花束》并不是面向社群集体或人类共同体的故事,而是极度自我的写作——第一人称的写作技巧以及无数次的学习、回忆与遗忘,都指向查理高登本人的内心深处,指向他的自我意识与对自我意识的凝望。而在这一过程,理性始终相伴相生。理性的发展驱使着他寻找自己的来处,肯定自己为人的尊严与价值,一次次叩问出自己业已注定的悲剧命运的形状,并最终选择自我放逐。理性缠绕着查理这短短六个月的新生,使他最终成为索福克勒斯式的悲剧英雄,在自己的命运中化身俄狄浦斯王。
这拥有理性思维的短短六个月,查理所面对的崭新世界向他提出了三个难题:你如何面对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当下这个拥有思维、理性、记忆与自我意识的查理高登站在自己生命的中点向过去与未来凝望,望向过去与未来重叠在一起的那个同样作为自己的查理。对于此时此地的他而言,那个查理与这个自己仿佛正在争夺这具肉身,那人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蹦出来,向一切人宣告自己的存在。他恨,却也爱。曾经记忆中被抛弃被欺凌的低智儿不断尝试着挤占刚刚新生的理性自我所把持的空间,没有人会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思维拱手让予他人;可他也同时爱着那个似乎与自己截然割裂的查理,他必须向他人、也必须向自己证明,我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我并非人工创造的生命,我并非实验的工具、迷宫中的小白鼠,早在我步入手术室获得理性思维之前,尽管笨拙,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人,一个先天具有人格尊严、能够感知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要告诉父母,告诉尼姆博士,告诉面包店的同事,告诉所有所有在咧嘴傻笑的男孩打碎碟子后嘲讽着大笑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理性对过去的追问迫使他看到了自己悲剧性的过去,被抛弃、被捉弄、被独自一人锁在那扇窗的背面。父亲的冷漠,母亲自己都分不清的爱与恨,年幼的妹妹在朋辈压力下无意间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以及那些并非友善的嘲笑,那些不是朋友的朋友,那些并不有趣的欺凌。查理一次又一次地,在不断涌出的记忆的驱动下叩问自己的过往,追问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与俄狄浦斯一样,向自己的来处一次次追问,一步一步地走入迷雾般的过往所编织的深渊。俄狄浦斯亲手揭开自己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查理找到的则是一个从未感受过爱的孤独的游魂。
然而更加痛苦的是,理性却并没有给他带来走出孤独的道路,相反,当过去那些未被看清的、虚假的情谊被戳破,此刻他的面前只余一片荒原。他突然惊觉“世上没有一个朋友对我有任何意义,我也不对世上的任何人有意义”, 失去朋友,无法去爱,不被他人看见同样看不见他人。“没有能力给予和接受爱情的智慧,会促成心智与道德上的崩溃……只知专注心智本身,以致排除人际关系并因此形成封闭的自我中心,只会导致暴力与痛苦”,以至于永远只是“孤零零地活在世界上”(报告 16)。没有给予和接受爱的能力,自缚于茧,只有那个傻笑着的查理站在窗口凝望着他,仿佛在观察着只属于他们二人的孤独。
查理最终实现了与另一个自我的和解——他重新找回并接纳了自己的过往,童年的阴影宿命般左右着他的人生,只是如今经由回忆的探寻这阴影不再神秘。但至少他终于认识到,那个观望着自己的查理是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历史,是自己之所以成为此刻的自己的原因。必须要承认,不得不承认。
对于自身命运的理解与揭示使得查理理解并拥有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在自我崩解前的最后十天。他似乎接受了注定孤独的命运,注定永远无法拥有或曾经拥有一段正常的家庭关系,哪怕是建立在虚假的前提之下;但也正是同一时刻,他学会了站在他人的立场审视昔日自己的无知,并为他人做出辩护。不再困囿于自造的牢笼,尽管只是短短数日。过去的自己不再频繁出现打扰他与爱丽丝的爱情,而这爱情面对着必将衰亡的未来,仍在努力与命运抗争——彼此握紧,“融合成为人类锁链中的一个联结”。在理性留存的最后光辉时刻,他终于破除了理性自造的闭环,通过爱的给予与接纳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于是不再堕入孤独与虚无。
如同俄狄浦斯被神示的命运,查理也有他的预言——不是神谕,而是自己作为自己的神为自己所下的判决,有理有据。他不得不和那位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一样,背负着命运的诅咒,向着已知的未来前行,叩响自己命运的丧钟。书页翻过,时光流逝,站在中点向可预见的未来眺望,作为进步报告的阅读者,你可以从所剩无几的页码中明明白白地感知到,时间的沙漏已经倒转,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将被剥夺,而没有人能够为此实施任何挽救。查理当然也意识到,一部分的自己在逃避过去的梦魇,另一部分则在疯狂地祈求,企图抓住那些不断从指缝间溜走的知识、技艺、理性、时间……只是他同样清楚,一切都注定徒劳无功。
“重要的是,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继续往上移动。”(报告 17)
…
我发现我似乎永远达不到别人读书的这种高度,与我而言,只停留在打动我的若干词句,若干让我回想起我小的时候,以及我的孩子小时候的一些情景:
如果他们给他足够的时间,只要他们不要催他催得太急,他就会学起来。可是大家没有时间。
我看到查理站在厨房中央,玩弄他的旋转玩具,那是用条绳子串起来的许多闪亮的彩色珠子与圆环。他一手抓着绳子上端绕圆圈,看着那些珠环在旋转的炫光中不断缠绕与分开,他就这样子玩了很久。我不知道那是谁帮他做的,后来流落到哪里去,但我看到他着迷地站在那里,一面绕圈圈,一面看着绳子的重复缠绕与解开……
要有耐心,别忘了你已经在几周内完成别人要一辈子才能做到的事。你就像一片不断吸收知识的巨大海绵。你很快就能把事情联结起来,然后你会发现,所有不同的学习世界都是相关的。查理,所有层级就像一个巨大楼梯的梯阶,而你会愈爬愈高,看到愈来愈多周遭的世界。
2 江城
《江城》是 2001 年彼得·海斯勒(汉名:何伟)出版的一本书。讲述 1996 年及之后的两年彼得·海斯勒作为和平队队员参与在四川省涪陵师范学院(今长江师范学院)教学任务时的所见所感。
我很少看外国人写的描写中国的书,但这个“老外”很不一样,他低调、深入到普通人中,了解涪陵民众的方方面面,给出了很中立的各种评价。
3 历史深处的忧虑
看完美国人写中国,又看了一本中国人写美国的书,作者林达,是一对美国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1991 年移居美国。
这本书是作者以信件的方式描述了美国的“自由”,以及为这个自由付出了什么代价。
上学时候,课本说,美国的民主自由多么虚伪,三权分立多么不适合国情,可是多年以来一直对此都存有疑问,有些疑问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不得不佩服美国的建国者们的远见。
4 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于 1945 发表的名作,以动物农场影射了了 1917 年俄国革命至踏入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
可是看来看去,哪怕对苏俄不那么熟悉,各种情节也会似曾相识。
这本书居然没有被禁,值得收藏。
5 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所著的推理小说,讲述了英国金艾博特村发生一起命案,住在弗利恩庄的富商罗杰·艾克洛于其书房内遇害。住在同村的比利时籍侦探波洛受艾克洛侄女弗洛拉的委托,着手调查此案,曾在命案发生前不久与被害者见过面的夏波医生也协助波洛进行调查,找到凶手的故事。
放到今天,也许人们对结尾并不会感到过于意外,但是如果考虑这本书是在 1926 年出版的,就不得不令人赞叹了。